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电工钢连续退火线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来源:工业技术创新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7-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0 引言 电工钢连续退火线自动化控制系统是当下我国工业加工企业极为关注的生产线流程,具有较大的意义影响。然而现阶段有关电工钢连续退火线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及实现研究相

0 引言

电工钢连续退火线自动化控制系统是当下我国工业加工企业极为关注的生产线流程,具有较大的意义影响。然而现阶段有关电工钢连续退火线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及实现研究相对较少,基于该问题现状,要求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如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布局、设备设计概述、电气传动系统、控制系统设计、自动监控系统设计等,本次研究对电工钢连续退火线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进行分析,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1 设计背景

基于我国目前工业生产需求,通过分析研究发现,现阶段我国市场对其“冷轧电工钢”需求量较大,从实际情况及发展需求出发,构建电工钢连续退火自动化控制系统至关重要。首先,电工钢连续退火自动化控制系统可以起到提升生产效率的重要作用,通过分析发现,传统生产线无法满足当下企业生产需求及产量增加。所以,实现其自动化控制系统可以在电工钢生产效率方面起到促进作用。其次,为企业降低了生产及投入成本。目前,企业经济收益及成本投入是企业发展重要核心基础。通过电工钢连续退火自动化控制系统与生产线构建实现,为企业节省了大量成本投入,从根源上解决了成本消耗及浪费问题。最后,促进了现代化生产加工体系及布局,通过对电工钢连续退火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提升了我国现代工业生产进程,为企业生存发展及规模壮大奠定坚实基础[1-2]。

2 电工钢连续退火线自动化控制系统具体设计

2.1 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布局

通过对电工钢连续退火线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图纸观察分析发现,对其进行设计时主要以结合、关联为主。该电工钢连续退火线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主要包括:1条酸洗机组、1条原料纵剪机组、1条连续脱碳退火机组、1台20辊可逆式轧机、20座高温退火罩式炉、1条热拉伸平整机组、1条氧化镁涂层机组、1条成品分条机组等。另外,在其连续脱碳退火机组设计中,拟采用国内自主研发技术,包括设计图纸、设计方案、制造流程、软件编程等都采用国内自主研发技术,并将该机组交付武汉亚克公司进行全程总承包,包括设计、制造、测试、保障、维修、技术支持等。并将其“电气传动系统设计及相关软件编程”交付北京华城公司进行负责[3]。

2.2 设备设计概述

脱碳退火机组根据图纸设计及应用需求,其工艺设计架构主要包括:入口段环节,其包含焊机、清洗段环节(其包含碱喷淋体系、水喷淋体系、碱刷洗体系、热风烘干体系)、入口活套、退火炉段环节(其包含预热段设计、加热段设计、均热段设计及冷套设计等)。根据实际情况,将RJC风冷体系与FJC风冷体系进行科学设计,并加设出口活套设计、出口段设计两大环节,图1为机组工艺设计构架流程。

图1 机组工艺设计构架流程

图2 退火线自动化控制系统架构图

以下为主要参数设计,生产种类:低、中型号的取向电工钢体;生产能力:3万吨/年;产品名称:冷乳型电工钢成品卷;钢卷外径规格:≦1600mm;钢卷内径规格:608mm;钢卷重量规格:KG;带钢宽度规格:400—700mm;带钢厚度规格:0.45—0.75mm;入口段设计:6-40m/min;工艺段设计:6-30m/min;出口段设计:6-35m/min;穿带速度设计:20m/min;机组提速时间设计:20S;机组停顿时间设计:≦20S;机组故障停顿设计:≦8s;速度?;整体张力精度设计:≦±6%。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参数设计中得出,该机组工艺设计流程较为科学,并具有一定的时效作用,在不影响整体效能发挥的同时,起到一定的节能作用[4]。

2.3 电气传动系统与控制系统设计

电气传动系统与控制系统是实现电工钢连续退火线自动化控制系统的重要基础,对其自动运行起到实质影响作用。同时,按照计算机编程及触摸屏进行指令控制与相关参数设定,进而起到自动化控制功能发挥的实际目的。本文设计中的连续脱碳退火机组主要以德国西门子公司技术为主要支持,该技术具有设备先进、安全保障及性能稳定等特点,充分满足了开放性网络系统的实际需求,实现了生产线自动化控制及具体应用,具体如下:第一、电气传动控制系统,在自动化生产线控制系统主要运用西门子当下较为先进的主传动调节系统。其中,包括矢量控制调节器。另外,也对其配置了大量的交流进线、出线等相关电抗装置,并加设了快速熔断装置及相关辅助设备等,图2为退火线自动化控制系统架构图。

文章来源:《工业技术创新》 网址: http://www.gyjscxzz.cn/qikandaodu/2020/0708/362.html

上一篇:破壁者
下一篇:中国玉米淀粉与淀粉糖工业技术发展历程与展望

工业技术创新投稿 | 工业技术创新编辑部| 工业技术创新版面费 | 工业技术创新论文发表 | 工业技术创新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工业技术创新》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