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环境规制对中国工业绿色转型的影响

来源:工业技术创新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2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0 引言 工业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是国家发展综合实力、壮大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但也是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的主要行业部门。按照陈诗一[1]的测算结果,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占

0 引言

工业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是国家发展综合实力、壮大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但也是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的主要行业部门。按照陈诗一[1]的测算结果,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国的83.1%,工业能源消耗量占全国的67.9%,中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家。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已有超过70%的地级及以上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超过规定标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经济与生态效率协调提升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显然,如何有效实施环境规制政策,以解决好当前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久拖未解的发展矛盾,是亟需面对的发展难题。鉴于此,本文尝试厘清环境规制对中国工业绿色转型的影响。

1 环境规制政策的演变

中国的环境规制,经历了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可分为起步发展、加速完善和全面深化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起步发展阶段,此时环境政策的重点是从源头对资源进行控制以及从末端对污染物进行治理。国家在“六五”计划中纳入环保内容,在“七五”计划中纳入生态保护、资源能源节约的具体量化指标。1983 年,环境保护被列为基本国策,进而确立了“三统一”和“三同步”的环境发展战略。其次,资源与环境监管体系得以初步形成。针对自然资源保护的法律地位在1982 年的《宪法》中有了进一步的规定,随后相继出台了各类资源和环保法律法规。再次,资源从无偿开发转变为有偿,自然资源管理体制逐步市场化和资本化。1984 年《资源税条例(草案)》的出台,是我国形成资源税制度的标志。最后,资源和环境监督和管理机构持续发展与完善。1982 年,地质部改名为地质矿产部,对矿产资源的开发进行监管。

第二阶段是加速完善阶段,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出现推动了我国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立法进程,推进资源和环保监管体制,可持续发展观在生态环境监管中得以树立和逐步落实。首先,相继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两型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借助于1994 年颁发的《中国21 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影响在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得以体现。2003 年,中央首次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和发展要求都提升到新的高度,环境保护相关内容越来越多的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例如“八五”、“九五”期间,环保领域的发展任务有所增加。再次,加快推进有关自然资源的立法过程,如《煤炭法》、《节约能源法》、《水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发对自然资源监管的市场化进程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最后,不断改革自然资源监管机构,1993 年,国家推行国家机构改革,以转变监管职能同时倡导政府与企业分开。2008 年,进一步组织国家能源局的改革,以加强能源监管工作。

第三阶段是全面深化阶段,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 布局是包含生态环境治理的全面部署。首先,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纳入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监管,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结合新时代的形式和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又出台了一系列针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举措,强化总体设计,进而促进生态文明体制的全面深化改革。其次,持续推出自然资源监管制度。对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目标和详细举措进行了阐释。构建了以“四梁八柱”为特征的生态文明体制。之后,地方政府不断探索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改革和试点建设。再次,自然资源监管体系得以不断完善。2014 年,颁布了新的《环境保护法》,此后,《环境保护税法》、《水污染防治法》等相继修订。2018 年,修改的《宪法》确立了生态文明的国家根本法地位。最后,不断完善自然资源监管,对自然资源部和生态环境部进行重新组建。

2 工业绿色转型的内涵

工业绿色转型包含“绿色”和“转型”两个方面,绿色是指工业不再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三高”和低质量、低效益、低产出的“三低”的发展模式为主导[2]。工业绿色转型是“绿色发展理念”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体现,是在工业发展过程中从源头注重资源的集约永续利用,从末端控制污染排放量,以创新驱动为核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3]。本文认为工业绿色转型指:工业增长方式由资源高投入的粗放型发展、生产过程的高污染和低附加值、低效率的产业发展转向低资源消耗、清洁生产和高附加值、高效率的产业发展,实现工业绿色效率提升、工业结构清洁化、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的过程。

文章来源:《工业技术创新》 网址: http://www.gyjscxzz.cn/qikandaodu/2021/0329/1144.html

上一篇:年月天津某区各行业用电量情况分析
下一篇:新时代呼唤顶天立地的校长

工业技术创新投稿 | 工业技术创新编辑部| 工业技术创新版面费 | 工业技术创新论文发表 | 工业技术创新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工业技术创新》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