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关于提升中国经济效率的思考

来源:工业技术创新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1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1 引言 任何产品的生产都是效率路径上的延伸。一个产品的创新也是在效率意义上的变革,因为全球化说到底是效率的全球化。为追求更高的效率,一个产品必然要打破地区个别比较优

1 引言

任何产品的生产都是效率路径上的延伸。一个产品的创新也是在效率意义上的变革,因为全球化说到底是效率的全球化。为追求更高的效率,一个产品必然要打破地区个别比较优势的限制,与其他有比较优势的地区合作。这种合作必然是高效的合作。各个国家或地区的联系变得紧密起来,从而意味着合作的紧密程度,当然也意味着冲突可能的增加。这也符合效率逻辑,因为每个国家都想实现利益最大化。通过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从而保证每一个创造价值的阶段都能实现利益最大化。因为当产品所需要素发生变化,而相应区域不能提供较低成本时,意味着旧的合作在默默瓦解,新的合作即将开始。各个国家和地区就是在这样的不稳定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所谓稳定的合作。

但是,显然事实上这种合作对于参与者都暗藏了风险。因为随着产品创新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不只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加工原材料或制造最终产品。中国正是陷入了这样的苦恼之中:始终依靠自身的比较优势,盘踞在全球价值链中。为了迎合国际产品的需求,各个地区根据自身比较优势进行选择,有的地方会选择生产原材料,有的地方会选择产品加工,当这些组合在一起就会让利益更大化。但是,成本优势是最容易模仿和复制的。很多国家已经看到了这一最容易效仿的比较优势,竭尽所能去迎合全球价值链高端的需求。这必然会对中国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通货膨胀,规模萎缩,员工失业,企业处于大规模的停产破产,生产力受到严重冲击,经济陷入混乱、停滞甚至倒退的状态。而疫情更是放大了经济冲击。

这不是事实的全部,还要看到区域某些支柱产业在外部市场受到较强的竞争冲击或需求萎缩时,技术过时、模式老旧窘境确实难以维持原有的增长模式,但是,面对外部冲击的影响,仍可以冷静的思考未来经济如何在长期、高效的经济发展上有所突破,而不必被绑架在价值链低端渐行渐远。文章试图对如下三个问题进行思考:一是如何正确看待韧性到来的冲击;二是中国应该如何应对各种外部冲击的影响;三是如何实现经济长期高效的发展。

2 外部冲击下的经济表现

中国政府一直在为如何快速实现全球价值链的攀升而努力。但是,从现实具体情况来看,也困惑于自己的比较优势无法延续。比如廉价劳动力的累积和多年来加工制造规模过大的压力。在尚未形成强大的技术支持之前,纠结自身生产成本的快速上升,表现为之前所依靠的生产红利的丧失,面对东南亚国家能够提供的更低的生产成本,左右为难。

2019年年底,全世界都受到了新冠病毒的冲击。截至目前,据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疫情实时监测系统显示,截至美东时间7月13日下午5时34分,全球累计新冠病毒感染病例例,累计死亡病例例。美国已有感染病例例,占全球感染病例1/4以上,其中包括死亡病例例[1]。众多的国家和地区都遭受了新冠病毒带来的影响,服务业、制造业都损失惨重。美国暂停发放部分类别的工作签证,这一措施将会减缓美国的经济复苏,失业人数也创历史新高,英国、德国、法国诸多国家也为此而困扰。很多国家对特定地区进行了长时间的封锁计划。这就使依靠外贸加工制造出口的中国在疫情中遭受巨大打击。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国内经济同比下降6.8%,这是1992年有季度经济统计以来的首次季度负增长。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8.4%(3月同比下降1.1%);1~3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下降19.0%(3月同比名义下降15.8%);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6.1%(比1~2月收窄8.4个百分点);一季度货物进出口同比下降6.4%,出口下降11.4%,进口下降0.7%;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61元,同比名义增长0.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3.9%)[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3.5%,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1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20.5%,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下降24.5%[3]。EPMI各项指标大幅回落,均创历史最低。

整体外部经济环境固有的变化,包括贸易保护主义的雪上加霜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都给中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虽然之前中国也经历了SARS等问题的考验,但这次最大的不同是,中国正处于上下受压的艰难时刻。成本优势在不断丧失,再去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去竞争成本显然不合时宜。倘若完全放弃制造和加工,只能去努力进行产品创新和研发。中国在某些领域比如高铁等方面确实有某些优势,但是要傲立于全球并成就巨大的市场份额还是很有挑战的。

文章来源:《工业技术创新》 网址: http://www.gyjscxzz.cn/qikandaodu/2021/0617/1247.html

上一篇:本科院校技术创新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应用以电解
下一篇:面向的数字化车间数据通信研究及应用

工业技术创新投稿 | 工业技术创新编辑部| 工业技术创新版面费 | 工业技术创新论文发表 | 工业技术创新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工业技术创新》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