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十四五时期提升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任务和建议

来源:工业技术创新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十三五”时期,中国工业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在移动通信、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等领域都取得新突破。“十四五”是中国从工业大国走向工业强国的关键阶段

“十三五”时期,中国工业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在移动通信、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等领域都取得新突破。“十四五”是中国从工业大国走向工业强国的关键阶段,加速提升工业技术创新能力是实现这一转变的重要支撑。当前,既面临新一轮科技创新加速推进带来的战略机遇,又面临核心技术遏制带来的挑战,需要我们聚焦核心任务,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提升工业技术创新能力。

“十四五”中国工业技术创新处于“三期叠加”

“十四五”时期,中国工业技术创新面临着“三期叠加”的新形势,既处于新一轮科技创新加速推进的战略机遇期,又处于核心技术遏制的挑战期,更处于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期。

(一)处于新一轮科技创新加速推进的战略机遇期

全球新一轮科技创新正在加速推进,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处于革命性突破的前夜,未来颠覆性技术将会带来核心产业、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世界各国都将对未来颠覆性技术的掌握,上升到国家安全层面,并掀起以抢占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为目标的新一轮技术创新浪潮。比如,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2017)首次将AI纳入其中,《国家在先进制造业的战略规划》(2018)则重点针对高端制造业;《关键与新兴技术国家战略》(2020)则明确了为保持美国全球领导力重点关注的20项关键与新兴技术的清单。还有德国的《保障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关于实施工业4.0战略的建议》(2013)目标是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德国工业战略2030》(2019)则聚焦信息网络和新材料等领域关键技术的突破和未来核心产业发展。

世界各国科技创新还表现出一个新特点——从单一技术创新转向技术创新生态的构建,积极推进跨学科、跨产业的创新资源整合,努力形成闭环的工业增值链。比如,美国完成14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英国已建成11家“弹射中心”,这些都是各国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平台。因此,新形势要求我们超越单一技术创新视角,更加重视产业技术创新生态建设,抢抓在5G、新能源汽车、量子技术等领域的新机遇,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二)处于核心技术遏制的挑战期

2017年,美国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明确将中国定位为“战略竞争者”,而科技是两国战略竞争的核心。近期,美国进一步加强对中国实施高科技产品出口限制,在人才、技术和投资交流上设置重重障碍,甚至以国家安全名义联合盟友遏制华为、中兴等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正常经营。有学者指出,中美科技脱钩不是一时“风潮”,而是一个“大逆转”,这个过程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相比贸易摩擦,“科技脱钩”给中国的冲击更深远、更严峻。这一系列遏制,在短期内会对某些产业的供应链造成冲击,抑制现有产业的持续升级发展。长期看,这一系列遏制的目的,就是想通过人才和技术等创新要素的封锁和割裂,造成中国“创新链”和“产业链”之间断裂,从而为自身在下一代信息通信、生物科技、新材料等领域获取产业领先优势创造条件,确保持续领先地位。

面对一系列遏制的挑战,我们需要正视中美两国在科技创新、核心技术、高端制造和高等教育等领域的差距,平衡好短期和长期冲击之间的关系。在解决应急问题的同时,更需要用长期思路来应对核心技术遏制的冲击,持续加大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建立国内外各方创新资源的长期合作机制,创新共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治理和运营机制。

(三)处于提升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期

“十四五”时期,需要充分发挥技术创新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作用,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当前,我国工业化水平已经总体进入中后期阶段,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的关键时期。高投入、高消耗、大规模扩张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劳动力要素成本上升,工业附加值水平下降,核心技术受限,都是工业发展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我们更要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关键。”“十四五”时期,只有通过大力提升工业技术创新能力,才能真正实现核心技术突破,拓展工业提质增效的发展空间,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点,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文章来源:《工业技术创新》 网址: http://www.gyjscxzz.cn/qikandaodu/2021/0709/1263.html

上一篇:基于三阶段的河南省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
下一篇:新中国工业技术创新年历程经验与展望

工业技术创新投稿 | 工业技术创新编辑部| 工业技术创新版面费 | 工业技术创新论文发表 | 工业技术创新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工业技术创新》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