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工业作为国民经济主体发展十分迅速。2011年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88 572亿元,比上年增长10.7%;2016年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247 860亿元,比上年增长6.0%。由此可见,工业增加值虽有大幅上升,但其增速却在下降[1]。创新驱动型经济将成为未来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由于工业企业之间竞争激烈,为满足客户需求,生产出高质量的新产品,企业主动投入资金和人员进行技术创新。此外,由高能耗、高污染引发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破坏问题日益严重,可持续发展问题被广泛关注,环境规制政策使得工业企业被动进行技术创新[2]。然而,创新能力的提高不仅来源于区域自身,不同区域间的空间相关性对于技术创新产出的增长具有重要作用[3-4]。创新产出表现出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并伴随着空间集聚现象[5-7],省域间创新互动成为提高技术创新产出的主要方式之一[8]。此外,我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存在阶梯式差异,空间集聚效应使得创新水平高的地区与高的地区接近,创新水平低的地区与低的地区趋同,区域经济发展与技术创新空间失衡的问题由此导致[9-10]。因此,研究工业技术创新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对实现全国工业技术创新整体提升和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
从创新空间关联网络已有研究进展来看,张翼[11]、李琳等[12]分别运用修正的引力模型构建创新的空间关联关系,胡艳等[13]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刻画城市之间的创新关联关系,在此基础上都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了创新空间关联网络的结构特征。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是根据数学方法﹑图论等发展起来的定量分析方法,近年来也被广泛运用到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的研究之中。引力模型和向量自回归格兰杰因果关系(VAR Granger Causality)检验方法已经在测定空间关联关系上得到广泛运用。有学者使用引力模型构建污染控制、雾霾排放、信息化、房价的空间关联网络[14-17];也有学者使用VAR Granger Causality检验方法构建互联网金融发展、经济增长的空间关联网络[18-19];还有学者在研究创新空间关联网络特征的基础上运用QAP方法分析影响空间关联结构形成的主要因素[10,20]。然而,对于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的分析着重在横截面上,并未具体到工业技术创新层面。因此,本研究基于引力模型构建我国工业技术创新的空间关联关系,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2011—2016年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并运用QAP分析和回归,找出影响我国工业技术创新空间关联网络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工业技术创新的整体发展和改善工业技术创新区域不平衡问题的措施。
1 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1.1 工业技术创新关联关系测定
测定工业技术创新的关联关系是研究工业技术创新空间关联网络的关键。本研究采用引力模型确定工业技术创新的空间关联关系,其基本公式为:
式中:Fij为区域i和j之间的“引力”;M代表区域“质量”;Dij为区域之间的距离;b为距离衰减系数;k为经验常数[21]。研究表明,利用专利来衡量创新产出是合理可靠的,创新活动所发生地区的经济与工业企业规模也会对区域工业技术创新发展产生影响[10,20]。考虑实际情况及数据可得性,用各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当年有效发明专利数、实际地区工业生产总值、平均用工人数的几何平均值反映地区的工业技术创新发展“质量”;用省会城市间公路距离与二者实际地区人均生产总值之差的比值测度综合距离,衰减系数取2[22]。两个地区之间的工业技术创新引力计算公式为:
式中:yij为i,j地区之间的工业技术创新引力;T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当年有效发明专利数;G为实际地区工业生产总值;P为平均用工人数;dij为省会城市间公路距离;gi,gj分别为i,j的实际地区人均生产总值;kij为地区i在地区i和j之间工业技术创新关联中的贡献率。
将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消除各指标量纲后[23],计算两个地区之间工业技术创新的引力矩阵,再将其转换为用1和0表示两个地区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关系的空间关联矩阵[24]。转换公式为:
式中:Yij为转换后的两个地区之间的工业技术创新引力;n表示地区个数。
1.2 工业技术创新网络特征指标
1.2.1 整体指标。① 密度。密度为网络中的实际关系数与理论最大关系数之比,计算公式为:d=m/[n(n-1)]。式中:d为密度;m为网络中包含的实际关系数目;n表示区域个数。② 关联度。关联度通过可达性来测量,计算公式为:r=1-u/[n(n-1)/2]。式中:r为关联度;u为不可达的点对数目。③ 等级度。等级度反映地区相互之间在多大程度上非对称地可达,计算公式为:h=1-p/pmax。式中:h为等级度;p为对称地可达的点对的数目;pmax表示i可达j或者j可达i的点对数目。④ 效率。效率反映网络在多大程度上存在着多余的联系线,计算公式为:e=1-t/tmax。式中:e为效率;t为多余线的联系线条数;tmax为最大可能的多余线的联系线条数。
文章来源:《工业技术创新》 网址: http://www.gyjscxzz.cn/qikandaodu/2021/0710/1266.html
工业技术创新投稿 | 工业技术创新编辑部| 工业技术创新版面费 | 工业技术创新论文发表 | 工业技术创新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工业技术创新》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