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从江西省生态治理效率的投入产出视角构建包括工业污染治理投资额和企业技术创新指标的计量模型,对比分析工业“三废”的治理效率。研究表明:生态治理的外部投入对于生态治理效率存在一定的差异,生态治理的内部投入对于生态治理效率有正向促进作用,而且,江西省生态治理的内部投入对于促进生态治理效率提高的作用要大于外部投入。因此,要继续适当增加生态治理投资,促进企业生产技术创新和防污技术水平提高,构建生态治理多方参与主体。
(江西南昌 )
刘细发,江西财经大学软件学院副教授,博士。(江西南昌 )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1]江西生态环境优美,生态优势也在不断延续和提升。2014年国家部委正式批复《江西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标志着江西省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因此,江西省生态治理成为江西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生态治理效率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从生态治理投入的角度分析生态治理效率。Shunsuke Managi基于1970—1997年美国农业污染治理投入数据,表明美国的农业污染治理呈递增的规模经济效应。[1]卢方元、李奎利用工业污染治理投资的鸿沟系数对东、中、西部三个经济区域污染治理投资水平进行分析,结论表明各区域污染治理投资水平并不会随经济实力增强而相应提高。[2]闻岳春、吴英姿以全国30个地区的面板数据为依托,引入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综合绩效水平,运用DEA模型进行实证分析,表明不同分类地区环保投资绩效水平影响因素不同。[3]董小林、杨梦瑶引入污染治理投入度指数(PCII)表征生态治理力度,研究表明应提高工业污染治理项目投资,降低工业污染排放强度。[4]胡艳、吴振鹏建立以水、气、固体等为效率产出的环境治理投资效果的指标体系,并以此为工具评价了全国各地区环境治理投资效果,得出环境治理投资效果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5]
另一方面,从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对生态治理产出分析生态治理效率。如王鹏、谢丽文提出企业技术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生态治理效率。[6]Carrion-Flores&Robert以美国制造业为例进行实证分析,表明企业技术专业与企业污染排放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7]贾军、张卓通过建立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提出需要进一步提高产业技术创新水平来降低能耗。[8]向书坚、吴淑丽以全国29个地区面板数据分析工业废气治理技术效率,结果表明:西部地区工业废气治理技术效率高于东部地区,而东部地区的工业废气治理的纯技术效率高于西部地区,中部最低。[9]
总的来说,关于生态治理问题,现有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普遍认同治理投入和技术创新水平会不同程度影响生态治理效果,但现有的成果主要是在全国范围内,将东中西部作为横向比较对象,得出区域间的生态治理的效率。本文所说的生态治理,是狭义的生态治理,重点从工业生产角度去考量生态治理效率,一方面是从外部加大对生态治理投资,对工业污染进行治理,另一方面是从内部加快技术创新水平,提高生态治理水平。因此本文主要从要素投入和产出的角度、以生态治理投资指标和企业技术创新构建计量模型,整体上衡量江西省生态治理效率。
图1 2003—2013年江西省生态治理效果
二、江西省生态治理现状分析
近些年来,江西省对于生态治理日益重视,2003—2013年,江西省工业“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工业二氧化硫去除率以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均显著提升(见图1),这标志着江西省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有所提升。江西省生态治理初现成效,生态质量稳中向好。2013年,江西省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为优,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为81.29。2014年,江西省地表水水质良好,重要河段水质稳定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为超二级(GB3095-2012标准)。
虽然江西省生态治理初现成效,但是在生态治理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江西省生态治理效率偏低,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差异,尚未完全显现出江西生态立省的独特优势。2013年,全省工业污染治理完成投资额万元,同比前一年降低了40.40%,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万元,增长20.28%,工业废水、工业二氧化硫、工业固体废物治理效率却仅分别增长6.2、1、1.26个百分点。可见,江西省生态治理的单位投入产出效率还是偏低。2014年,江西省全省生态治理投入20.3亿元,其中工业废水减排率同比全国总体减排率高2.81个百分点,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减排率同比全国总体水平低0.94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物治理完成投资水平同比全国总体水平低3.82个百分点(见图2、图3)。
文章来源:《工业技术创新》 网址: http://www.gyjscxzz.cn/qikandaodu/2021/0712/1270.html
上一篇:如何理性看待中国社会发展的潜在风险
下一篇:以技术创新驱动工业转型升级
工业技术创新投稿 | 工业技术创新编辑部| 工业技术创新版面费 | 工业技术创新论文发表 | 工业技术创新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工业技术创新》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