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在江苏张家港市召开以“坚持科技创新引领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为主题的六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此外,当天下午,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和中国金属学会联合主办、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承办、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协办的“中国钢铁工业‘十三五’科技创新成果展”系列活动正式启动。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党委书记沈彬在致辞中指出,为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三五”以来中国钢铁工业从顶层设计到落地生根,全面部署、积极探索行业的科技创新之路,并取得了卓越成绩。一批工艺装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绿色、智能、高效的现代化钢厂崭露峥嵘;一系列高端产品研发获得突破,为“大国重器”提供有力支撑;在绿色、智能领域不断取得突破。这些科技创新成果是钢铁工业的一笔重要财富,既是我们辉煌过去的纪念,也是我们迈向未来的积淀。
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在致辞中提到,钢铁工业是具有代表性的流程制造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支撑了制造强国的建设,科技创新在钢铁工业的发展进程中做出了重大贡献。“十三五”以来,282项产品的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同类品种实物质量,20项产品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总体技术装备水平、自主创新能力、技术人员整体素质等方面都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但是中国钢铁工业仍然存在产能过剩、产业“单打独斗”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创新体系、智能化和绿色化的道路上有所突破,利用好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带来的机遇。
在随后的颁奖环节,王运敏、毛新平、刘正东、李卫、张跃、邵安林、岳清瑞、唐立新、谢建新九位院士荣获“十三五”钢铁工业科技成就奖,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二期一步工程项目、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日照钢铁精品基地项目、宝钢广东湛江钢铁基地项目(2030mm冷轧工程)三个项目共九家单位荣获“十三五”钢铁工业创新工程奖。
会议期间,干勇院士、毛新平院士、刘正东院士分别针对智能制造、生态化发展以及核工程材料等领域作了精彩的主题报告。干勇院士在题为《中国钢铁行业智能制造发展趋势》的报告中指出中国钢铁工业面临着产能过剩、能源结构有待优化、同质化及低成本竞争等关键挑战,智能制造是迈向钢铁制造强国的主攻方向。他还特别对钢铁冶金工艺智能化基础理论、完善流程监测手段和基础自动化水平、智能化生产运行与管理等进行了深入分析。
毛新平院士在题为《钢铁工业生态化发展战略》的报告中从生态化布局、生态化工艺、生态化主体及生态化解决方案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与讨论,指出我国钢铁工业面临着能源消耗和排放总量大、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不够合理、工艺流程和资源结构亟待优化、环保装备和技术水平整体落后、城市钢厂搬迁压力大等生态问题和挑战,需从战略层面做好顶层设计,有计划、分层次,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刘正东院士在题为《中国核工程关键钢铁材料及其制造技术》报告中介绍了我国核工程的起源与发展,指出中国的核工程“源于军”“兴于民”。刘正东院士还分别分析了我国军核动力关键钢铁材料以及我国压水堆核电站核岛主设备关键钢铁材料及其制造技术的发展与取得的突破,并对核容器用钢韧脆化物理冶金机理、超大钢锭高纯净高均匀冶金控制技术、特厚大锻件晶粒细化和组织调控技术、特厚大锻件低温韧性和均质性提升技术等做了重点介绍。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訾谦)
文章来源:《工业技术创新》 网址: http://www.gyjscxzz.cn/zonghexinwen/2020/0804/475.html
工业技术创新投稿 | 工业技术创新编辑部| 工业技术创新版面费 | 工业技术创新论文发表 | 工业技术创新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工业技术创新》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