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技能竞赛为抓手 进入全国五十强
安青网讯 自2008年以来,作为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奥运会”,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已连续举办了12届。这12年恰恰是全国职业院校深化变革、加快发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进行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关键阶段。
2016年,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系学生许超男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西餐宴会服务赛项中问鼎金牌,取得该校历史上第一个国赛一等奖。2016年和2017年,该校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蝉联团体总分第四名;2018年以来,该校在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的综合排名不断攀升,由百强进入50强,稳居全国一流水平。
二十余年来,在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的赛场上,该校从当初名不见经传的“菜鸟”到今天稳居全国50强、名列全省前茅的“领头雁”,靠的不仅是一步一个脚印的拼搏,更是对职业教育的坚定信仰和对技能竞赛巨大作用的深刻认识。
培养学生技术技能和职业能力
职业教育的核心和优势就是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和职业能力,建校之初,管理者就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但由于人才、资金、设备的短缺,当时技能竞赛工作未能全面展开,酒店管理、地质测绘等特色、优势专业成为改革先锋,教师带领学生赴省内外参赛,他们埋头苦干、勤练技能,在一次又一次的赛事中磨炼自己、提升本领,渐渐打出名声。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高职院校发展势头越来越好。该校瞄准机遇,将技能竞赛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以大赛引领课堂教学、实习实训、人才培养的联动改革。该校陆续出台了相关保障措施,建立院赛、省赛、国赛三级竞赛机制,并将技能竞赛成果与教师的教学科研、职称评审,学生的评优评先、专升本免试推荐等制度紧密结合起来,极大地激励了师生参赛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赛成绩也由“一枝独秀”变为“百花齐放”。“互联网+国际贸易综合技能”“珠宝玉石鉴定”“云计算技术与应用”“工业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软件测试”等赛项陆续在全国、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摘金,国赛、省赛二等、三等奖及其他行业赛事各类奖项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从关门办学到开放合作
职业技能竞赛的引领作用愈发凸显。结合大赛对职业技能提出的标准和要求,教师对教材选取、教学重点安排、技能培训标准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这些对教学科研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重技能、重实践的教学理念得到师生的认同,掌握了实操技能的学生就业信心更强、自我价值感更高,对职业选择和未来的就业道路更充满了希望。
同时,该校改变了“关门办学”的局面,以技能培训为纽带,与社会、企业、行业之间的联系愈发紧密,先后与国内三十余家知名企业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的合作,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形成校企资源互补、按需组合、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实现“双赢”的发展模式。2018年,该校成功入选省首批校企合作示范典型学校。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职业技能大赛是国家职业教育重大制度的创新与设计。该校始终遵循“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建”原则,坚持学科竞赛与日常教学、职业素质培养相结合,并用硕果累累的赛事成绩充分展现了该校人才培养的特色和质量。
2020年,该校获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并成为省首批专升本联合培养试点单位。据悉,该校将以此为契机,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度推进产学研融合育人机制,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着力建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契合、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技能型高水平大学。
百炼成钢的“云计算技术”
在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先电杯”云计算与应用比赛中,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蔡晨亮、王蓉、郭双成夺得一等奖。
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世上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所有的献花和掌声背后都是无数次的努力与奋斗。
蔡晨亮说,比赛从去年6月开始组队准备,通过层层选拔竞争,一直到国赛准备了一年多的时间,极为考验人的耐心和韧性。他说,计算机类专业比赛,每天的练习都是对着电脑,一坐就是大半天,如果不是有团队成员一起相伴,还真不相信自己竟然能坐得住、坐下来,还能一直闯到国赛,拿到奖牌。
云计算技术与应用赛项难度较大,关涉专业知识和技能领域宽泛。在备赛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很多棘手的难题,刚开始难免会让人焦躁心烦、备感压力。在指导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选手们开始学习分工合作,运用已有知识体系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难题的过程中学习新的知识,培养更高技能。就这样,一次次,一回回,大家已经不再惧怕问题,而是欢迎问题的到来,因为大家已经明白如何面对、解决“问题”正是获得新技能的关键。
文章来源:《工业技术创新》 网址: http://www.gyjscxzz.cn/zonghexinwen/2020/0827/645.html
工业技术创新投稿 | 工业技术创新编辑部| 工业技术创新版面费 | 工业技术创新论文发表 | 工业技术创新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工业技术创新》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