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通讯员李青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邢婷)9月15日,随着长征十一号海射运载火箭“一箭九星\"的发射成功,由鲁东大学牵头联合多家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创建的“海上航天技术创新中心”也开始走进公众的视野。其背后则是高校服务现代海洋产业的全新模式。
?“高校作为创新源和人才库,既要与企业协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移和产业化链条,更要加快专业建设和改造步伐,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技术人才。”山东省教育厅厅长邓云锋考察鲁东大学“海上航天技术创新中心”后,在肯定这种创新模式的同时对高校科技创新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创建海上航天技术创新中心是聚集海工装备、航天制造行业智力资源,推动海上发射能力提升,建设航天产业强省的必要手段,也是加快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鲁东大学海上航天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滕瑶介绍该中心创建的缘由。
长期以来,鲁东大学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扎根胶东大地办大学,结合地方需求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充分发挥人才科研优势,深化产学研合作,不断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2019年7月,鲁东大学主动对接山东省“八大战略布局”“十强产业”,助力烟台市培育壮大八大主导产业集群,在依托自身拥有完整的涉海学科体系的基础上,以山东烟台海阳我国首个海上发射母港“中国东方航天港”建设为“天时”机遇,以驻地烟台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港口条件、雄厚的工业基础和高端装备制造业为“地利”条件,以开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为 “人和”目标,牵头联合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中国船舶集团、中科院力学所空天飞行科技中心、烟台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烟台海阳东方航天港产业园等15家知名科研院所、高校、园区,共建成立了“海上航天技术创新中心”。
鲁东大学海上航天技术创新中心创建以来,组建了包括高端海工装备首席专家、火箭型号总师、卫星型号总师及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在内的80余人专家团队。
与此同时,该校依托海上航天技术创新中心,在上游技术层面,开始筹划建设国家级海上航天学会,共同承办海上航天高峰论坛,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顶尖专家把脉诊断定方向、出谋划策出思路;在下游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层面,着手组建海上航天产业联盟,汇聚海上航天产业龙头和典型科技型企业,打造海上航天产业技术需求策源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中枢,创建、孵化一批有行业影响力的科技型企业。
特别是在深化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方面,倾力把“海上航天技术创新中心”打造成为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逐步将“海上航天技术创新中心”建成集船、箭、星、数据应用四大板块于一体的省级、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并依托该中心建设烟台海上航天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使其成为支撑海上发射与相关产业快速集聚的新型高端研发机构,努力产出有重大影响的原创性、标志性成果,引领带动“中国东方航天港”建设。
据了解,鲁东大学海上航天技术创新中心采用理事会管理模式,理事会成员由政府职能部门、牵头单位、合作共建单位负责人等共同组成。
为提高海上航天技术创新中心重大事项的决策水平,鲁东大学聘请国内外行业知名专家学者组建了专家委员会,具体负责中心技术咨询与决策,研判海上航天产业技术发展趋势,确定中心技术发展方向及科研选题,对重大技术问题组织论证和评估,为重大政策、总体规划、项目遴选、关键技术攻关等提供咨询和技术指导。
与此同时,各共建单位遵循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模式,做到优势互补,联合攻关,风险共担,成果共享,其取得的所有新技术、新项目均可优先进行示范应用和产业化。
“高校服务地方和企业,不但要发挥高校自身人才和科研技术优势,还要精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在供给侧结构调整和保障上发力”鲁东大学党委书记徐东升认为,“创建海上航天技术创新中心,对接‘中国东方航天港’重大工程,是学校加强校地校企合作、建立有效协同创新机制的一项举措,也是学校抢抓新的历史机遇开门办大学的需要”。
文章来源:《工业技术创新》 网址: http://www.gyjscxzz.cn/zonghexinwen/2020/1013/844.html
工业技术创新投稿 | 工业技术创新编辑部| 工业技术创新版面费 | 工业技术创新论文发表 | 工业技术创新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工业技术创新》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