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国创中心先进车用材料技术创新中心揭牌仪式现场。
国创中心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签约。
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鲁中网10月22日讯(记者 孔艳 见习记者 王晓艺)10月22日上午,国创中心(淄博)先进车用材料创新中心(简称“国创淄博中心”)正式揭牌,拉开了首个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专业化创新分中心建设的序幕,为淄博先进车用材料领域提供持续创新源泉。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吴锋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教授林建国院士;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联席理事长董扬;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原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书林;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总经理原诚寅。淄博市委书记江敦涛;淄博市委常委、秘书长毕司东;淄博市委常委、副市长宋振波,以及淄博市和淄博高新区有关领导同志出席活动。此外,还有国创中心技术专家委员会全体人员、行业专家、高校教授以及“新能源汽车技术(轻量化)创新拉力赛”获奖单位人员100余人参会。
原诚寅表示,与淄博合作打造国创分中心,正是看中了淄博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完备的产业链条。“淄博是著名的新材料名都,新材料也是未来淄博重点发展的方向之一,这与国创中心的发展思路非常契合。”淄博是全国全省著名的工业城市,也是一座有着深厚“汽车基因”和“汽车强市”情结的城市,1985年中国第一辆双层客车诞生于淄博客车厂。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淄博已形成基础厚实、配套完善的汽车产业体系,拥有汽车及零部件企业 100 余家,被认定为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示范城市。
当前,淄博市上下正大力实施“六大赋能行动”、高质量发展“十二大攻坚行动”,聚力做好“优存量”和“扩增量”两篇文章,将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重点打造的产业新赛道,加快在智联汽车、无人驾驶等领域落子布局,积极链接国创中心等重大技术创新平台,加强与吉利集团、神州优车、开云汽车、中电投、优品车等头部企业合作,聚力打造国内一流的千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是一方适宜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壮大的优质沃土。
作为首个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专业化创新分中心,国创淄博中心将建设行业共性技术平台、解决行业共性技术需求、聚集专家、技术、信息、资本等行业共性创新要素,通过资金交换、知识传递和人才流动,促进不同创新资源相互合作,实现集窗口、杠杆、桥梁作用于一体的创新体系建设;助力推动实施山东省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山东省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结合淄博市打造“新材料名都”产业发展思路,将汽车轻量化产业培育成山东省发展新经济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的核心产业之一,打造世界级先进车用材料技术创新策源地及创新生态圈,成为立足山东、辐射全球的先进车用材料创新中心,打造中国先进车用材料“轻”谷。
当前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新能源汽车产业正进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将为经济增长注入强劲新动能。伴随着汽车产业全面变革时代的来临,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发展趋势,将新能源汽车推上发展风口,日益成为当前各大车企的争锋之所和区域发展“弯道超车”的必争之地。国创淄博中心将依据阶段性稳步发展原则,从2020到2022年“国创支持、淄博发力”阶段,经由2023到2025年“中国轻谷、淄博创新”阶段,于2025年后实现“国际水平,淄博引领”,并在技术研发策源方面,形成3到5个国际材料研发机构全面合作和联合培养机制,建成国际级研发测试共性服务平台,吸引不少于10家国际先进材料项目、产业链相关企业或研发中心等落户淄博,服务当地企业不少于100家、全球企业不少于20家。
淄博市委常委、副市长宋振波在致辞中表示,此次国创淄博中心成立,必将为淄博先进车用材料领域提供持续创新源泉。希望国创中心发挥平台、技术、人才、应用等领域优势,与淄博优势互补、加强合作,共同探索新能源汽车轻量化发展新的路径,全力打造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轻量化产业创新生态体系。同时,宋振波也向在座的各位专家、各位企业界朋友发出邀请,关注淄博、投资淄博、兴业淄博,与淄博一道,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共享新机遇、共创新辉煌。
在今天的淄博国创中心先进车用材料技术创新中心揭牌与签约仪式上,国创中心先后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山东理工大学、海克斯康软件7家高校名企战略签约,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开展合作,将有利于进一步整合国际和地方优质资源,打造国际化先进技术创新中心,吸引高新技术创新人才与资本投入,推动更多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项目落地。
文章来源:《工业技术创新》 网址: http://www.gyjscxzz.cn/zonghexinwen/2020/1024/913.html
上一篇:众多创新成果亮相第十六届中国国际核工业展览
下一篇:激光技术创新驱动新能源汽车制造
工业技术创新投稿 | 工业技术创新编辑部| 工业技术创新版面费 | 工业技术创新论文发表 | 工业技术创新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工业技术创新》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